摘要: 一、概述 在管理學中,領導理論先后經過了領導特質理論、領導行為理論和領導權變理論三個階段。對于這一部分的學習,我們一定要從整個的知識脈絡入手,厘清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才能更好的應試。 首先是領導特質 ...
一、概述 在管理學中,領導理論先后經過了領導特質理論、領導行為理論和領導權變理論三個階段。對于這一部分的學習,我們一定要從整個的知識脈絡入手,厘清這些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才能更好的應試。 首先是領導特質理論。這種觀點認為領導是天生,后來又變成領導素質來自于實踐。但是不論如何,都認為領導的素質是其內在自身的能力,更多的把領導看做內生型能力。 但是領導行為理論和領導權變理論則轉換了視角,把領導看做外源性產品。領導者的領導行為都是外在體現(xiàn)出來的表現(xiàn),例如領導風格理論、領導風格四分圖理論等等,這兩類理論的發(fā)展都和之前的理論有著明顯的一脈相承。勒溫的領導風格理論經過坦南鮑姆的發(fā)展,變成了領導風格的連續(xù)統(tǒng)一體理論。勒溫將領導風格分為三類,專制、民主和自由放任,而坦南鮑姆卻認為,每種類型之間其實有很多過渡的風格,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連續(xù)統(tǒng)一體理論。斯托根梯和沙特爾的領導風格四分圖經過羅伯特•布萊克和簡•穆頓的潛心研究,變成了管理方格理論。勒溫的四分圖將領導風格劃分成四個格子,到了羅伯特•布萊克和簡•穆頓則把這種風格劃分成了9乘以9的格子,領導風格的分類更加詳細了。 而現(xiàn)實卻和理論不盡相同,領導的風格即使多種類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緊接著菲德勒權變理論則認為領導的風格主要取決于環(huán)境因素,而赫塞和布蘭查德的情境領導理論則把領導風格的選擇看做是由于下屬成熟度決定的,最后領導替代理論把這兩類理論結合起來了,無論是從邏輯上還是從線上去看待這些觀點,我們都會發(fā)現(xiàn),他們所涉及的內容越來越細,和真實世界越來越貼近。 而在考生們面對考試過程中,一般來說,后兩者理論是高頻考點,因為在題目的設置上或者在本身這些理論的價值上,無疑都是特別有意義的。 我們在理解這些背后的邏輯對于備考有什么意義呢?例如領導風格四分圖中,斯托根梯和沙特爾認為,一般來說,低結構低關懷型的領導風格效果不好,而高結構高關懷型的領導風格效果最好。再看布萊克和簡•穆頓管理方格理論,認為,9.9團隊型是一種效果最好的領導方式。其實,團隊型和高結構高關懷都體現(xiàn)了一個領導既關心工作又關心人,所以雖然是不同的表述,但其內容相差無幾。所以當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聯(lián)系后,至少有兩個意義:第一,能夠進行知識遷移,做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第二,能夠加深記憶,深化理論,更深刻的掌握這些知識點。 那么,再看看其他理論是否有這種異曲同工之妙呢?維克多•弗羅姆的期望理論指出,期望值是指個體對自己能夠順利完成這項工作可能性的估計,激勵力量等于效價乘以期望值。根據(jù)期望理論,為了激發(fā)個體強大的力量,領導應根據(jù)個體的能力設定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但憑借其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而績效改進方案的“SMART”原則指出,A代表可實現(xiàn)(Attainable),指績效指標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xiàn),避免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仔細對比,其實內容相同,只是用兩種理論去表述而已。 管理學是一種內容或者知識點,其實這背后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學習。希望廣大考生,不僅能記住,還可以學懂弄懂。 |
官方微信
手機APP
微博